《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 读书笔记(二):五七体制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 读书笔记(二):五七体制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URL
➡️
五七體制是錢老總結的以毛澤東為領導核心的共產黨治理下的中國的核心體制。 它經由建國前期的醞釀和建國後的一系列社會政治發展變化而來。在此之前發生的高饒反革命集團事件,文學史上常講的胡風案、批胡適等舉動,經濟上的農工商的社會主義改造,人大的建立與政協的廢除,雙百方針及迅速的反右都構成這一體製成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在它形成之後,毛所發動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以及後來的文革也都是它的發展與延續。 其外援則跟蘇聯的斯大林體制密切相關。吊詭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從吸取蘇共二十大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陰差陽錯地回到了它本來意願批判的體制中的。 在另一方面,它的形成也跟青年毛澤東既要立功又要立言的聖人與豪傑情結密切相關。 本期主要介紹這一體製的內容及特點。 下一期將關注後毛澤東時代的六四體制。 我認為有必要將這兩個最重要的內容先交代清楚,而構成它們的原因以及在此過程中的其它方面我將通過專題的形式加以整理展現。

五七體制的內容及特點

以「五七體制」命名,是要強調1957年反右運動以後,毛澤東對原有一黨專政體制的強化與發展。

(一)「重新排隊,重組階級隊伍」

  1. 在理論上提出:「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萬年以後還會是這樣。」 左派是依靠對象,中間派是團結對象,右派屬於敵人,是打擊對象;而中間派又分中左和中右。
  1. 重新劃分階級的標準: 政治排隊,在實質上是重新劃分階級,劃分敵我,但劃分階級的標準,又不是根據法律,當然更不是根據憲法,也不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的經濟地位。它所根據的是兩條,一是政治表現,另一是家庭出身
    1. 政治態度、思想觀點的主要核心:
        • 聽不聽黨的話,服不服從黨的領導:
          • 「所謂黨的領導,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承認黨的領導,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必須落實為「以具體的黨組織為核心」
        • 劃分「右派」的標準:
            1. 「反對黨和政府的政策和制度」
            1. 否認黨領導的各次運動的成績
            1. 「惡毒攻擊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機關和領導成員,污蔑工農幹部和革命積極份子」
                • 所謂「惡毒攻擊、污蔑」,全憑你所在的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來決定,只要你對你所在的單位領導提出意見,他可以斷定你是在攻擊、污蔑黨。
        • 總結:「政治表現」,就看你是否擁護你那個具體單位的黨的領導人,也就是按照人對基層黨支部、支部書記的忠誠程度來劃分左、中、右與敵、我、友。聽黨支部書記的話,就是左派;不聽話,就可能成為右派、成為敵人。
    2. 家庭出身:
        • 家庭出身是服從於政治表現的,真正得到信任的人,並不是工人農民子弟,而是幹部子弟,特別是高幹子弟。講家庭出身,顯然有血統論在背後作支撐,而血統論的核心,就是強調血統的「高貴」,自然高幹子弟血統最高貴、應該執掌權力。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高幹子弟會成為中共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根據就在這裡。
        • 陳雲:「我們把權交給自己子弟,是比較安全的,因為至少他們不會來挖我們的祖墳。」
      • 小結:劃分左、中、右,重建階級隊伍的實質:強調政治表現,一旦落實下來,就表現在對各級黨組織,以及黨領導個人的忠誠;說家庭出身,一旦落實下來,就表現在幹部子弟,特別是高幹子弟要掌權。這個邏輯一直貫穿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今天的中國。
  1. 左、中、右可變動:強化對黨的依附關係(按:說你是你就是,全憑領導一張嘴)
  1. 製度保障:
    1. 政治鑒定制度:每個人從中學畢業、大學畢業,都要作政治鑑定,鑑定你在校期間的政治表現,寫明你屬於左派、右派、還是中間派。鑑定的好壞,會決定你的升學和工作分配、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2. 政治審查製度:無所不在
      1. 政治審查除了鑑定人的政治表現之外,還有人的社會關係,特別是有沒有和台灣、香港、澳門的關係(株連)。
      2. 主持高考政治審查的單位,除了教育廳、民政廳之外,還有公安局,這更是表現了當局的專政思維:在他們看來,教育也要專政。
    3. 檔案製度:每個人都要設立檔案,你的家庭出身、社會關係、政治審查的結論,都一一紀錄在案。這個檔案是跟著人跑的,你到哪裡這個檔案就跟到哪裡,因此它會決定你的命運。但檔案的內容你是不知道的,不知道基層黨組織給你作出什麼樣的結論,這就會令人產生一種恐懼感、一種不安全感。

(二)建立一個「大權獨攬、黨的一元化的領導體制」

在1958年一月的南寧的會議上,他提出「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辦也有決,不離原則(黨是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民主集中制,個人作用和集體領導的統一──班長與戰士的統一,上級的決議和指示),工作檢查,黨委有責」,「以一個人為核心」的黨領導原則,並且解釋說:「〔錢註:權力〕集中,只能集中於黨委、政治局、書記處、常委,只能有一個核心。」
  1. 「大權獨攬」的含義:
    1. 強調黨對國家事務、社會生活一切方面、一切領域的、無所不至的絕對領導和控制。
        • 「大政方針和具體部署,都是一元化,黨政不分。具體執行和細節決策屬於政府機構及其黨組。對大政方針和具體部署,政府機構及其黨組有建議之權,但決定權在黨中央。政府機構及其黨組和黨中央一同有檢查之權」。一切國家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黨政治局決定,政府只是一個執行部門
        • 一切社會組織也必須服從黨的絕對領導:在中國的體制裡,工會和所謂群眾團體本來就是不獨立的,經過這次與反右運動相配合的批判,任何獨立的可能性已被完全扼殺,對社會組織而言,亦不再有任何獨立的空間,黨對社會組織的全面控制於是實現了。
        • 黨大權獨攬的結果,就形成了中國體制中「黨政不分」和「沒有獨立社會組織」兩大痼疾,至今還沒有解決。
    2. 由黨的第一把手,第一書記來獨攬大權,也就是「以一個人為核心」。強調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到最基層,所有的權力不僅要集中在黨身上,而且要集中在黨的第一把手身上。
      1. 這裡存在兩個邏輯與歷史實踐的轉換:前面提到「無產階級專政就等於黨專政」是第一個轉換,現在又進一步提出「黨專政等於第一書記專政」,這就形成了一個專政邏輯,而「誰是核心」,就成了共產黨一黨專政的關鍵,也自然成為黨內鬥爭的中心問題。
        1. ➡️
          最致命的疏漏體現在第一個邏輯轉換中:黨的統治合法性基於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但實際上它們都是一種敘事,而不能構成真正的合法性來源。但現在的情況更多則是通過以歷史的敘事來穩固現在的合法性,從而遮蔽其現下合法性缺失的尷尬處境。
      2. 理論支撐:1958年的兩種崇拜輪:
        1. 為了更好的建立第一書記專政的體制,毛澤東提出一些在我們看來比較奇怪的理論。
          • 「個人崇拜有兩種,一種是正確的崇拜,如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正確的東西,我們必須崇拜,永遠崇拜,不崇拜不得了真理在他們手裡,為什麼不崇拜呢?我們相信真理,真理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另一種是不正確的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從,這就不對了。反個人崇拜也有兩種,一種是反對不正確的崇拜,一種是反對崇拜別人,要求崇拜自己」。
          • 公開表示他就是要提倡個人崇拜,而且這樣的理論還得到黨高級幹部的認同。
      3. 劉、周的放棄抵抗:
        1. 1958年,這樣的理論就在黨會議上堂而皇之地提出來,而且居然沒有人提出反駁,即使有人反感,也不敢說出來,原因就在於,此時,毛澤東在打擊右派之後,正翻過來打擊黨內當年曾經反對他盲目冒進的周恩來、劉少奇等人
          • 1958年1月召開的南寧會議上,毛澤東將周恩來、劉少奇等1956年主持起草的三個反冒進的材料,作為反面材料示眾,並在上面寫批註,大批這些是「庸俗辯證法」、「庸俗馬克思主義」,並點明其要害是「尖銳針對我」。
          • 在會議上,毛澤東多次發言批判反冒進,說「反冒進就是泄了六億人民的勁」,「是政治問題」,並警告說:「右派的進攻,把一些同志拋到和右派差不多的邊緣,只剩了五十米」。
          • 在這樣的高壓下,劉少奇、周恩來最後都被迫檢討,周恩來還總結教訓說:「中國幾十年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證明,毛主席是真理的代表。離開或者違背他的領導和指示,就常常迷失方向,發生錯誤,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我所犯的多次錯誤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 這樣的表態,是有決定性意義的: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專政」的合法性從此得以確定,而支持專政的劉少奇、周恩來等所有的黨高級幹部,之後的命運,也由此確定。
      4. 與地方的合謀:
        1. 中央的第一把手專政的社會基層與黨內基礎樹立各級黨組織第一書記的絕對權威
          他就提出,要藉反右運動發動黨內,特別是省市一級黨組織的大清洗,把各省當中與第一書記不和的人,通通打成右派或是「地方主義者」,「反黨分子」,目的是為各省市的第一書記專政掃清道路。
          之後,毛澤東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在黨內的執行得以較為順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已經建立了這些基礎,各省市第一書記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都必須忠誠於毛澤東,因為這個絕對權力是毛澤東給他們的。
  1. 大權獨攬的社會基礎:單位體制與單位保障體系:
    1. 單位體制:
      1. 單位是毛澤東時代中國城市中,社會的基本單元,也是城市居民的基本身分,即以所謂「單位人」取代「公民」身分。
        「單位」就「處于國家與個人的聯結點上,既是國家權威在基層社會的代理者,又是把個人納入集體之中、以規範和保護個人為己任的吸納者和管制者」。這樣的「單位」,是在黨的領導下,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等國家管理功能集於一身,實現了「黨政一體化、議行一體化、政經一體化,政法一體化、政社一體化」在單位之外,沒有個人的公共活動空間,由此建立一個極其嚴密的城市調控體系
    2. 單位保障體系:
      1. 任何人只要被某個單位所吸納,就意味著獲得了持久的保障。
        不僅提供就業的機會和場所,而且也是人們安身立命之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衣食住行、養兒育女,以至法律保護,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部分地起了家庭的作用。每一個單位,都是一個「大家庭」,能給其成員某種程度的安全感,並形成單位內部調節矛盾的安撫、保護機制,以至建立凝聚人心的單位倫理、文化。
        單位製的曆史合法性:「在社會資源總量處於明顯貧弱的境况下, 必須通過權威對資源的强提取和再分配來滿足現代化的要求,單位體制的形成自然是這一戰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產物」。
        雖然工資不高,衣食住行的水平不高,但是基本溫飽是有的,而且彼此相對平等。
        許多人都認為單位體制是中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個表現。現在,許多底層人民,特別是工人,在基本生活、福利沒有保障的情況下,特別懷念那個一切包下來的「大鍋飯」的時代。
    3. 單位製掩蓋的社會問題:
      1. 單位把你一切包下來,是有前提的,就是你必須服從單位的領導
        更重要的是,或是因為政治、或是因為人事關係,一旦單位把你開除,就意味著你什麼都沒有了,不但連衣食住行都成了問題,而且還波及、影響子女的教育與生存。也就是說,這個「包下來」政策、這個單位體制的背後,是有一個通過資源的再分配達到對社會和個人的有效調控的目標的,單位每個成員對自己單位的領導,都存有一種依附關係
    4. 經過強化後的單位制:社會等級結構與心理等級結構的結合
      1. 逐步形成與強化了單位內部的「等級體制」。
        1. 社會等級結構:
          1. 這裡存在著兩個等級、服從關係單位內部個人逐層服從領導;單位外部逐層服從上級領導,最後全黨服從中央。而且,人若受上一層欺負,可以藉欺負下一層來轉移不滿,於是就不會出現任何反抗,甚至會迷戀於這個等級結構、形成奴才心態。
            等級制度造成了人在不同階層之間的相互隔絕,彼此間甚至充滿利益衝突。統治者正是通過這個方式,對人進行心理的、精神的控制。因此,所謂「單位體制」,是包括兩個方面的:它既是社會等級結構,又是心理的等級結構,前者控制人的肉體,對人形成物質上的奴役,後者控制心理,形成精神上的奴役
        1. 非常畸形的心理等級結構:
          1. 魯迅當年在分析中國傳統的等級社會時就指出,每個人都處在某一等級上,對上服從對下施虐,意味著對上是奴才、對下是主人,主、奴可以互換,因為人有往上爬的可能性,就會對下一層所遭受的災難視若無睹,不會感覺到別人的痛苦。而且,人若受上一層欺負,可以藉欺負下一層來轉移不滿,於是就不會出現任何反抗,甚至會迷戀於這個等級結構、形成奴才心態
            等級制度造成了人在不同階層之間的相互隔絕,彼此間甚至充滿利益衝突。統治者正是通過這個方式,對人進行心理的、精神的控制。
        因此,所謂「單位體制」,是包括兩個方面的:它既是社會等級結構,又是心理的等級結構,前者控制人的肉體,對人形成物質上的奴役,後者控制心理,形成精神上的奴役。
        ➡️
        可以結合翻電對collective guilt的分析。
        一個奉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社會就是所有人都不願承認自己對所有人都負有道德歉疚的社會(中國社會)。一切相對弱勢的人的不幸都被歸咎於自身的原罪(出身)和對自己負責的程度不夠(不夠努力),這樣處於相對強勢地位的人就能依次為借口心安理得地忽視道德歉疚。在這個互相不負責的鏈條上就沒有人可以幸免於難,只不過是時間的先後罷了。
    5. 單位制的配套舉措:勞動教養製度
      1. 如果一個人不服單位安排、調動,所謂「無理取鬧,妨礙公務、屢教不改」,單位就可以把你送去勞教。
        所謂「勞教」,雖然不是正式的犯人,但勞教期間仍然被剝奪行動自由,要被強迫勞動改造,而且沒有期限。
    6. 單位制的結果
      1. 控制:
        1. 在單位體制下,人根本無路可走,只能有一個選擇,就是規規矩矩待在單位裡,老老實實聽單位領導的話,響應單位領導的一切號召。
          若老實聽話,人就會有基本的生活保證;若不老實聽話,就隨時有可能被打成右派,或送去勞動教養,逃也逃不出去。
      2. 動員組織能力:
        1. 這樣的政治、經濟、思想控制體系不僅嚴密精緻,而且高效有序,也就大大強化了單位的社會動員、組織的作用和力量。
          應該說,1957年反右運動剛剛過去,就能在1958年迅速掀起大躍進的高潮,此種單位控制、威懾與動員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
          反右:對知識分子全面、絕對的控制
          單位制的強化:對城市居民的全面控製
          人民公社:對農民的控製
          一切的全面、絕對的控製者:毛
          (具體情況會在後面幾期分析)
      3. 這樣的逐層控制,是在一個動態過程中實現的。
        1. 無論在單位內部群眾與領導之間、各利益群體之間、或是單位之間,單位與上級、單位與國家之間,都存在矛盾和不同程度的利益衝突
          因此,在總體有效控制的同時,也必然有反控制、相互衝突的一面,從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單位的控制力。
           
      4. 羅網:
        1. 網絡一切(每個個體、家庭、地方)的全面控製。
        2. 把人一切的物質、精神生活,及至於最隱密的私生活,都網羅到裡面、管理起來。
        3. 有各種各樣的體制保證,有一個非常嚴密的監督和懲罰體制,不僅有監獄、勞改所、勞教所、收容所這些專制的、或準專制的國家機器,更有一種群眾專政,就是大陸笑話裡說的「小腳老太偵緝隊」,也就是居民委員會,即社區裡的一些積極分子。他們無所不在、無時不刻地監視你的行動,而且無所顧忌。
          1. ➡️
            錢老在後面對六四體制的分析和2009年前後的中國狀況分析中認為,六四體制對五七體制揚棄的一方面就體現在放棄了群眾專政。但實際上現在的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在今上主政的這些年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黨是如何利用類似的途徑達成自己的目的的——朝陽群眾、網絡舉報熱潮以及激進的極左分子(最近的提倡全民抓間諜更是進一步強化了此種舉措),只是現在通過技術達成的技術威權主義能夠更好地將相關人員和其影響控制在自己能夠牢牢把控的範圍內。
        4. 這種群眾專政的目的,就是要把一切反抗的可能性消滅於萌芽之中。

(三)「建立了以『興無滅資』為中心的新意識形態」

「興無產階級思想,滅資產階級思想」
「一個滅掉另一個,只能如此,不能妥協。」
這是反右之後所建立的新意識形態。
  1. 要被滅資產階級思想是什麼:
    1. 1958年四川一所中學的中學生的交心材料,他們所認為的認為「最見不得人的資產階級思想」: (1)「我把精神寄託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法國和俄國的反映腐朽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小說上,我愛讀法國作家雨果、巴爾紮克、左拉、莫泊桑,俄國作家普希金、萊蒙托夫,及中國作家聞一多、郁達夫的作品。」(2)「我醉心於考大學,熱衷於解難題」,「我出生貧農,是個遺腹子,我母親一手撐持兩畝薄田,經常對我說,『你將來好好找錢啊!』」。(3)「我想成名,對科學有強烈的愛好,從小立下宏大志願,終生職業就是研究理論物理」。(4)「我用超乎一切尋常人的眼光來看世界,發表許多新奇的見解,我響往童話的境界,我還要掌握宇宙,把宇宙看個究竟,滿足個人的求知慾。」(5)「我的生活,是希望有小洋房和小汽車,漂亮的理想的愛人,我愛唱的歌是〈五月的風〉、〈送君〉、〈初戀〉、〈望穿秋水〉、〈花好月圓〉、〈地上人間〉。」(6)「我背著組織和女同學談戀愛,只要有女同學和我在一起,我就感到幸福和說不出的愉快。」(7)「我喜歡魯迅,要學魯迅正視慘淡人生、淋漓的鮮血」,「我追求自由,對黨不滿」等等。 ——〈省成四中58級學生在雙反運動中暴露個人主義思想的典型材料彙集〉,收王建軍主編:《五八劫:1958年四川省中學生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紀實》(自印本)。
      • 在主流觀念中,認為應該批判、拋棄、以至消滅的所謂「資產階級思想」
        • 不僅包括西方和俄國充滿人文精神的文學名著裡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而且包含了年輕人特有的個人理想、探知未來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對物質的欲望、青春期對男女之情的朦朧嚮往,甚至還包括農民後代希望通過讀書以改變家庭狀況的願望,更不用說,要獨立思考、要有批判意識,就更是資產階級思想,非滅之而後快了。
  1. 要興的無產階級思想是什麼:
    1. 第一,要建立排除民主、自由、平等、人道的所謂「階級鬥爭的觀念」。
      第二,要建立排除了一切個人欲望、利益、權利,無條件犧牲個人的所謂「集體主義思想」
      集體主義的異化: 「集體主義」作爲一種社會倫理,是具有合理性的,它和個人主義之間本應形成某種張力。 1957年反右以後,其所建立的「集體主義觀」,就變成絕對服從於國家、社會、人民利益的「代表」黨的利益,以成爲黨的馴服工具爲「集體主義」的最高表現。「集體主義」被異化,反而失去了對個人主義的制約、互補作用在一些人那裡,又反彈出極端個人主義:這其中有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倫理上的經驗教訓,應該認真吸取。
      ➡️
      荼毒至今
      第三,要建立放棄一切好奇心、一切懷疑精神和創造力、高度統一和僵化的思維方式和習慣
      第四,要成為自動放棄一切獨立思考、批判意識的馴服工具
      簡化成一句話,就是「一切服從黨」,把人的所有欲望、所有個人利益、所有人對美好東西的嚮往,全部拋棄掉,建立「黨的意志高於一切」的信念,並且絕對服從黨——這就是毛澤東「興無滅資」所要建立的主流意識形態。

(四)不斷設置對立面、製造階級鬥爭,以保持「不斷革命」的緊張態勢,並以此作為治國基本方針和策略

  1. 不斷斗爭對人民的兩方面影響:
    1. 老百姓也始終處在非常緊張的狀態、始終保持在一種階級鬥爭的狀態,整個民族都處在高度亢奮的狀態中,就可以產生兩個方面的效應,一是振奮人心,一是震懾人心
  1. 人為製造對立面以維持不斷斗爭的需要
    1. 沒有對立面,人可以設置;只要「客觀存在」矛盾,就可以人為地激化、政治化,潛伏的東西更可以誘發出來,變成你死我活的搏殺,總之,要用一切手段來製造階級鬥爭。
  1. 亂為常態乃毛的人生態度
    1. 「至若承平之代,則殊厭棄之。非好亂也,安逸寧靜之境,不能長處,非人生之所堪,而變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
      毛澤東又把它發展為強調「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的鬥爭哲學。(毛澤東:〈矛盾論〉(1937年8 月),《毛澤東選集》(一卷本),頁280、281。)
  1. 矛盾的普遍性的異化——“不斷革命”論的哲學依據的提出
    1. 在經過反右運動之後,他更自覺地提出「不平衡是經常的,絕對的;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因而將「不斷革命」作為一個治國路線和方針。
       
上一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简析托尔斯泰历史哲学——以尾声第二部为中心
下一篇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及其他
Loading...
2023-8-27
最新发布